熱浪來襲 戶外工作小心中暑



熱浪來襲 戶外工作小心中暑
五月份熱浪來襲,根據衛生福利部急診就醫最新統計,5月迄今全台熱傷害就診人次已有142人次,屏東又屬台灣最南部,近日高溫達到34度,一名30幾歲男子為了參加馬拉松比賽勤於練習,擔心比賽成績落後而疏於補充水分,熱昏倒在路邊,幸好有善心人士幫助叫救護車送到安泰醫院急診,接受降溫治療。安泰醫院急診醫師周上琳表示,天氣熱一定要補充水分,避免熱傷害,否則嚴重可能會導致器官衰竭,提醒民眾要小心留意。
安泰醫院急診醫師周上琳表示,熱傷害指的是在高溫的環境下,人體熱量不容易散發,汗液不容易蒸發,造成病人痙攣、昏倒、休克、甚至意識不清的情況。
臨床上常看見的情況是病人體溫過高,頭痛、頭暈、皮膚乾熱變紅、心跳加速,嚴重者甚至出現無法流汗、噁心、嘔吐,甚至神智混亂、抽筋、昏迷等症狀。高危險群包括戶外工作者、高溫不通風環境工作者、運動員等。另外嬰幼童、65歲以上的長者、慢性病患等本身對於環境的調適能力較差的族群也容易產生熱傷害。
熱傷害病人送到急診時有兩個主要的治療目標,第一就是降低體溫;第二就是補充輸液。醫療人員會將病人多餘的衣物脫除,將身上剩餘的衣物潑溼後搧風,運用水分蒸發散熱的原理來讓體溫下降,並施打輸液預防脫水的現象。
周上琳醫師提醒,熱傷害開始治療的時間越早,病人的預後越好,所以第一時間旁人就可以給予協助,而不是等到病人送至急診才開始介入。當發現病人出現熱傷害的症狀時,第一時間就可以將病人帶到蔭涼處或是較通風涼爽的空間,如果患者意識清楚可以補充水分、電解質,並積極搧風降溫。若病人出現昏厥、意識不輕、休克的情形,要保持患者呼吸道暢通,並把雙腳抬高,立即撥打119,讓醫療人員介入給予處置。就醫路程中,建議將車窗打開通風,或是將冷氣開到最大。
國民健康署提供民眾預防熱傷害的三要件,第一,保持涼爽。穿著輕便、淺色、寬鬆、透氣的衣服,室內加裝遮光窗簾,避免陽光的直接照射、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、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,不可將幼童單獨留在密閉、停泊的車內。第二,補充水分,隨時補充水分,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,且養成每天至少2,000㏄白開水的習慣。第三,提高警覺,如果必須在天熱時外出,建議行走於陰涼處,並塗抹防曬霜、戴寬邊帽以及太陽眼鏡,戶外工作者、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,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,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