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平靜的2月 凸顯在地醫療重要


醫療區域性、時效性
在地醫院>交通運輸 偏鄉重症醫療必要性
黑鷹直升機墜海事件隔日即花蓮大地震,二月份一開始就不平靜。這兩則事件看似沒有交集性,但探討其區域醫療資源確有其共通點,首先蘭嶼因醫療資源的不足,一旦有其重症病患,必須後送台東等醫療資源較好的地區,但考量天候、海象,冒著危險後送返台,隨行機組人員、醫護人員及飛行器,都形成昂貴的社會成本,對病人身心而言也是一趟折騰。
花蓮強震傷患人數持續增加,慈濟醫院、門諾醫院、衛福部花蓮醫院及國軍花蓮總院等在地醫院,即刻動員醫護人員,在第一時間提供傷患醫治,讓受傷鄉親不用遠赴其他縣市就醫,發揮在地醫療的核心價值。在此,也肯定衛福部推動區域醫療體系及重症中心的成效。
在都會區醫療資源充足,醫學中心、區域醫院、診所藥局林立,而偏鄉一直以來面臨醫療資源貧困的問題,在地民眾的生命安全岌岌可危,醫療服務是具有區域性的。若需轉送至都市急救,即便有交通運輸工具,但仍需要和時間賽跑,也不見得能安全送達!
一台飛鷹直升機造價20億,每年維持費用約2億,只需一半的經費就能在蘭嶼興建醫院,偏鄉重度急救醫療不能忽視,光靠一間衛生所是不夠的!
八八風災期間重創南台灣,屏東對外連接至高雄的四條大橋斷裂三條,即便在高雄有醫學中心,病患也送不過去,只能靠在地的醫院硬撐。除了讓在地醫院備有重度急救功能外,在地醫院本身亦屬災區,應設法讓在地重要醫院迅速復原,回復醫療及收容功能,政府平時應補強公共醫療建築設施、防災防震之補強,強化救災體系及到院前緊急醫療救護系統(EMSS),打造堅固抗災的醫院成為鄉親安全的避難所。
醫療服務有區域性、時效性的限制,即使有便利的交通,但仍有意外發生的可能,政府應重視在地醫療,強化在地醫院本體急救功能、建築結構的穩固才是根本之道。
聯合評論

留言